2022-06-17
今年的6月17日是第2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哪侵冈诟珊?、半干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植被退化會嚴重削弱生態系統的碳匯,而植樹造林是為生態碳匯做加法的必要手段。因此,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不僅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還將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2022-06-17
太陽距地球約1.5億公里,是人類目前唯一可進行高時空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觀測的恒星。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太陽的求知探索從未停歇?!棒撕吞枴毙l星的成功發射,實現了我國太陽空間探測零的突破,標志著我國太空探測正式步入“探日”時代。為什么要探測太陽?“羲和號”會揭示太陽的哪些奧秘?通過科普動畫,一起來了解。
2022-06-17
草原是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碳儲量和強大的碳匯功能。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到56%,林草等生態碳匯約每年12億噸,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戰略作用。
2022-06-17
約2.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最大規模的生命滅絕事件,超過70%的陸地生物和90%的海洋生物消失。
2022-06-17
2022年是我國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實施10周年。16日,全國現代科技館體系工作會議在京舉辦。
2022-06-17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工程師團隊開發了一種可一步構建機器人的新設計策略和3D打印技術。這項研究進展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展現了各種能夠行走、機動和跳躍的微型機器人的構造。
2022-06-17
碳是一種神奇的材料,既可以制成柔軟的鉛筆芯,也可以構成堅硬的金剛石。16日,《自然》發表了一項關于碳家族新材料的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常壓下通過簡單的反應條件,創制出一種新型碳同素異形體單晶——單層聚合C60。
2022-06-17
記者1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14日在該集團六院101所,我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三級發動機整機首次長程多次點火試驗圓滿完成。
2022-06-17
李四光先生辦公舊址展示了李四光在南京工作期間使用過的辦公家具、圖書資料以及研究的?化石標本等原件。
2022-06-17
近日,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發布,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科學家研究中心等140個單位入選。
2022-06-17
獲得2021年“最美志愿者”稱號的姜大光,在北方的黑土地上堅持26年自愿為農民傳播農業技術。他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不斷創新豐富“六網結合”科技志愿服務模式,用最樸實的語言傳播農民最需要的科技知識,實實在在地服務“三農”,幫助農戶實現增產增收、科技致富。
2022-06-17
獲得2021年“最美志愿者”稱號的杜兆江,自2017年11月起,便圍繞近視防控、健康扶貧、醫療技術下沉基層、醫養結合、公益科普等主題,持續開展公益志愿活動。他深入基層、社區、學校、貧困山區進行義診、進行科普和技術幫扶,實施免費公益手術,建立公益學術組織。
2022-06-17
近日,由來自中科院、東南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發表用意念控制超材料、并將意念遠程傳輸的原創工作。
2022-06-16
當地時間13日,歐洲空間局(ESA)“蓋亞”團隊發布了迄今最大、最準確、最詳細的銀河系地圖,其中包括由“蓋亞”探測器收集的近20億顆恒星的數據,描述了“星震”、恒星DNA、不對稱運動及其他新見解。
2022-06-16
15日,2022年海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活動——2022RCEP國際產業合作峰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青島舉行。
2022-06-16
6月16日,中國科協發布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安排。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程序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亞東介紹情況并答記者問。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理論宣傳處處長孟令耘主持會議。
2022-06-16
人類一直幻想能擺脫衰老,俄羅斯科學家向此目標再邁進一步: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弗拉基米爾·斯庫拉喬夫領導的莫斯科大學科研團隊,使用創新生物技術,阻斷線粒體游離基,開發出一種特殊的抗衰老物質“斯庫拉喬夫離子”。
2022-06-16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上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地球內核振蕩的證據,表明地球內核不僅旋轉速度較快,而且每6年就會改變一次旋轉方向。